筆者前陣子(早於年頭)於Facebook得知一本叫《咔》攝影文化誌舉辦了《Solargraphy 香港站》的攝影展覽,數月後《咔》攝影文化誌終於面世,便急不及待走到Kubrick去購買,看看這本是怎樣的攝影誌。原來這本攝影誌的出版期為半年,而且攝影誌多達160頁,從封面以至內頁,整體的感覺都不像一本雜誌,倒像一本教科書。於是筆者便找來這雜誌背後的編輯黃淑琪(下稱Ki),親身解答筆者對這本攝影誌的謎團。
與Ki的對話
我:為甚麼你會選擇以這種形式去推出這本攝影誌呢?
Ki:其實以刊物形式推出是自己的情意結。我們太多時候利用電腦等LCD顯示屏等觀看相片影片,雙眼其實經已很倦,相片文字印刷出來閱讀時較舒服,實質在手的感覺亦較好,而且刊物能保存得較長久。刊物最獨特之處莫過於可以隨處閱讀,例如我們都可以在這裡(咖啡店)閱讀,又可於家裡床上閱讀,閱讀時可更舒適。(為甚麼你們會以中英並重的方式去製作?)因為投稿者都來自世界各地,而且我們都希望把香港獨有的攝影文化帶出香港,能把這些攝影作品分享到世界各國。
我:這本攝影誌又厚又大本,內容又比較深,會不會吃力不討好?對象又是哪類人?
Ki:都有些少,事關香港的閱讀風氣不太好,實在很難去經營。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擴闊更多的人對於攝影的了解,希望使別人去思考怎樣去處理每次拍攝後的相片,讓他們停下來思考相片的意義,對相片加以分析。現時我們主要展示相片的本質及其功能,可以好好運用攝影這媒介。購買的對象多是視覺藝術的老師及中學的老師,希望能透過他們把這訊息傳遞到學生的身上。我們正考慮把它改稱,外國會把這種有時間性的「雜誌」於供應期後放棄。即是半年後,外國有些地方便不會再賣這本書,繼而賣下一期,這樣就浪費了更多外傳的機會。
我:看過這本雜誌後,發覺沒有你們自己的作品,為甚麼會這樣安排?
Ki:由於攝影於生活上的關連甚廣,我們希望能分享更多能切合主題相片,所以我們並沒有刊登自己的作品。例如今期的主題是相片可帶給別人的資訊,因為這本書疇備了兩年的關係,我們已收到許多人的投稿,又做了很多資料搜集,最後我們都只挑選了4個人的作品去刊登。其中有些作品涉及道德及私隱,所以即使很有資訊性,仍然沒有刊登。(這本書的大方向是甚麼?)剛才提到,我們主要展示相片的本質及功能。其實相片並不真實,只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地相信相片裡的影像是真實,其實只有我們的角度及切入點,相片與我們息息相關。下期我們會以「攝影作為表達私人情感的工具」作主題,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到攝影的多樣性、拍攝手法等。
我:攝影誌內有一整版內容充滿名字及機構名稱,到底你們由疇備到印刷出版過程是怎樣的?
Ki:我們儘量把曾經為這本書協助我們的人都刊登以作鳴謝。我們花了兩年時間作疇備,以一位全職成員及四位兼職員組成,能成功出版這麼大本書,都覺得我們很厲害。其實當我們認真而又專心地去做事,而不是為了金錢的話,身邊便會有許多不同的人願意幫忙,加上自己本身曾經為多本雜誌創刊,程序步驟等都有了先例,比較容易處理。不單是攝影界人士,就連文化界人士都有幫忙,為尊重他們,刊登他們的文字相片都有付薄酬答謝。另外,幸好我們可以找到贊助機構,以致我們不用那麼吃力,實在需要鳴謝。
- 番外篇
- 每張相片都是你的經歷
- 「真實的世界比你知道的更具創意」
- 關於《咔》攝影文化誌
- Ki Wong小檔案
- 後記
(原文刊於2010年4月16日 《DiGi 數碼雙周》#201 DiGi Tal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