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4日星期三

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攝影家Alfred Ko

「藝術不能討飯吃」,我們自小就被長輩這樣教導。不論是因為本地的文化影響,還是因為本地藝術工作者單靠藝術作品難以維持生計,在香港要當個藝術工作者的確很艱難。透過攝影經驗豐富的攝影家兼自由攝影師高志強(Alfred Ko)去分享,讓我們更了解如何利用攝影去表達意念以及攝影家的攝影歷程。

  • 與高志強對話
我:在你的攝影歷程裡,曾經受到甚麼事物、人物影的影響,又怎樣影響你的攝影作品呢?

高:從中學時代開始接觸相機,並在家中設了一個黑房自行沖晒菲林,就是這樣開始自己的攝影歷程。影響我最深的事物,相信就是學攝影時,亦需要學習的設計及藝術史。那時香港沒有攝影課程,加上當時流行沙龍,不是我要學習的,所以我只能讀設計。學習設計讓我更懂得利用構圖及色彩去構成照片,使我的攝影造詣得以提升。攝影除了技術之外,其他就是藝術修養和外界對自己的刺激,所以學習設計對我有很大幫助。至於甚麼人物影響了我,真的不能盡錄。最初接受了王無邪的建議去理工教攝影,教攝影使我能繼續在攝影中鑽研。但那時年紀尚輕,還有許多事情未曾嘗試,所以並沒有全職任教攝影。


我:那麼你覺得利用攝影去表達意念有甚麼限制?

高:其實攝影只不過是表達意念的其中一種方法,雖然攝影並不像繪畫可以從白紙開始,但攝影這種方法並不是那麼規限的。攝影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走到街上去「遇上」對的時間、對的情景,然後拍下那瞬間,這就是紀實攝影。這一種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到處逛,找尋那瞬間。第二種就是安排所有影像裡會出現的事物,例如你要拍攝整輯老人,就邀請一些老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去拍攝,營造一個相同的環境去拍攝。簡單說,攝影就好像「執藥」一樣,不論是你去營造還是巧合的情況之下都選擇需要的「藥」,去達到表達意念的目的。


我:對於別人不理解或誤解你作品所表達的意念,有甚麼看法?你認為怎樣的照片才是好作品?

高:其實別人對我的作品有甚麼意見都不太重要,最緊要忠於自己。不論是正面的意見還是負面的意見,有些聽過都沒對我有影響,或許是因為他們所看的與我所看的不同。有些意見則會對我造成很大的衝擊,好像使我開發了更新的思維或是思考到更深層次。只要我的作品能把訊息帶出來,那就沒問題了。我認為不單是照片,甚麼傳播媒介也好,好的作品是帶著些哲理,不論是生活哲理也好,抽象的哲理也好。


我:對於數碼攝影普及化,你有甚麼看法?

高:近年數碼攝影變得普及化,對於我都有新衝擊。近年來我都主要使用數碼相機,在商業攝影方面使用數碼相機會較為方便。對於新的技術還未成熱,又帶著舊的沈積物,還是未能完全合併似的。全新一代的電腦人出現,卻因為沒有接觸過菲林、相紙,甚麼都來得較從前容易,有點未曾珍惜過的感覺。有待假以時日,當他們有所經歷,就能拍出更好的照片了。


我:商業攝影與私人創作之間,有甚麼分別?

高:如果攝影創作可以維生的話,相信我不需在商業攝影上發展。某程度上,商業攝影有點賣弄技巧的成分。因為商業機構大多都是在找攝影師前想好一個意念,我們就只能在那個意念之內去發揮,大概是種妥協吧。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之餘,都需要把商業攝影當作不是工作似的,因為「做這行,厭這行」嘛!只要別放棄自己的理想,就能堅持那份對攝影的熱愛。私人創作就是由自己的意念出發去拍攝的作品了。

  • 高志強小檔案
攝影家高志強(Alfred Ko)擁有三十年的攝影經驗,為香港專業攝師公會創會會員。早年於加拿大Banff藝術學院學習攝影,及後分別創立影藝攝影學校及攝影中心(PhotoCenter),致力推動攝影教育。他曾獲攝影獎項包括1992年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的「攝影家年獎」。他曾舉辦和參與多個本地及國際性的聯展及個展,本地個展包括「中港印象」(1993)、「藍調」(1997)及「夜祭」(2008),作品亦於「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中展出(2008-2009)。

  • 後記
很高興能跟高志強談及他的攝影歷程,作為前輩又作為攝影導師的他,很平易近人,使整個訪問像閒聊一樣。筆者發發當個攝影家的確不易,除了自己一套審美眼光之外,還需要那份對攝影創作的堅持。從他的經歷明白到要拍出有深層意思的照片就得去經歷更多。為了繼續進行自己的攝影創作而當個商業攝影師,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仍然手執相機去進行拍攝,那份堅定的意志實在令人佩服。

(原文刊於2009年1月23日 《DiGi 數碼雙周》#169 DiGi Tal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