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

知己知彼 百影百中 Samson So蘇毅雄



某天晚上聽著電台主持人清談有關數碼相機普及的問題,主持人提到親友自從購買單反後,假日都會到郊野公園郊遊拍攝,令筆者聯想到一位知識廣博的生態攝影師--蘇毅雄(Samson So)。Samson熱愛大自然,不論其生物知識還是其攝影作品都足以讓你驚嘆,今次我們就來到九龍公園與Samson暢談生態拍攝的種種。


我:進行生態攝影時,我們需要甚麼裝備?

Samson:先說我今天準備的拍攝器材,要拍攝雀鳥除了單反及300mm或以上的長鏡之外,還要一支穩固的腳架及快門線,別小看這兩項輔助器材,它們對獲得清晰的照片有相當大的幫助。雖然拍攝雀鳥所用的鏡頭大多都有著一定重量,不過由於拍攝角度太窄的關係,就算你的拍攝器材多重亦難保照片會因手震變得朦朧,加上雀鳥拍攝需要花的時間可長可短,一支穩固的腳架千萬別缺少;快門線的全要用途都一樣,能減低照片朦朧的機會,避免大家以為獲得佳作,最後卻又失望。另外強烈建議各拍友帶備一個雙筒望遠鏡,當你發現遠處有疑似拍攝對象,都可以第一時間進行觀察,加快拍攝時的準確度。


我:拍攝時需要怎樣處理器材,又怎樣保存其裝備呢?

Samson:因為郊外環境的空氣中難免會有沙塵、花粉、霉菌等等,所以建議大家在室內環境下(例如在車廂內)先裝好機身與鏡頭,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機會,對於相機的保養會較簡單。如要在潮濕的天氣進行拍攝,風褸可以幫助遮擋大部分的水點,在不用拍攝時就大派用場了。拍攝完畢後,同樣在室內環境下收拾裝備會較安全,回到家中切勿隨即把機身鏡頭放進去,應用小風泵吹走塵埃,再用柔軟不脫毛乾布抹淨,才將器材放入防潮箱內,確保器材不會把其他物質傳到其他器材上。


我:在拍攝前,我們除了帶備以上器材之外,還需要準備其麼?

Samson:其實近年許多郊遊人士都很即興,我曾經遇過一些郊遊人士問過我「此路通往哪裡?」的問題,而我則在帶領活動,那時讓我覺得他們未作好出門的準備。其實最基本先要預算自己的行程,先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確保自己能拍到喜愛的照片啊!其次可以先在家搜集些資料,不論是雀鳥出沒地點,還是雀鳥的雜性都可預知了解,再根據其雜性在適當的時間到達雀鳥出沒的地點,就萬無一失了。


我:我們要怎樣拍攝才不會干擾到牠們的生態環境?

Samson:首先建議大家別相約一大群人去拍攝,因為嘈雜聲會容易導致牠們離開,同時亦不要使用閃燈去搔擾牠們的正常生活,同時亦要與雀鳥保持距離。試想像當你要拍攝街上的途人,正常情況都不會開閃光燈。(那麼要是拍攝昆蟲的話,又可以使用閃光燈嗎?)因為未有資料顯示閃光燈會否對昆蟲有影響,所以拍攝昆蟲時,可根據拍攝需要而定。剛提到不應干擾牠們的生活環境,同樣包括要帶走所有攜帶物品,包括食用後的包裝袋、膠樽等,保持環境清潔是個人的品德,不論去到哪兒都要遵守。


我:對於各有興趣嘗試拍雀鳥的拍友有甚麼建議?

Samson:如果覺得遠攝鏡的價錢昂貴,而又想進行雀鳥拍攝的話,可考慮購買二手鏡頭,或是購買擁有300mm的變焦鏡都可以了。最初可以選擇些較容易拍到雀鳥的地方,例如九龍公園、郊野公園等,拍攝前多觀察,先了解拍攝對象的生活習性,做些資料搜集,增加拍攝的機會。嘗試以多不同角度去拍攝,機身與鏡頭盡量不分離,我們俗語有:「長鏡擺褲袋」,意思是避免錯失拍攝機會。要緊記生態攝影,是要走入大自然,去享受置身大自然的感覺。


  • Samson So小檔案
蘇毅雄(Samson So)現為生態協會總監,於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系獲得科學學士及哲學碩士,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新聞碩士。自九十年代起,一直從事有關香港及中國大陸自然保護區人員培訓及生態考察工作,並進行各類自然教育推廣工作,包括生態導賞、環境教育課程、公開演講及工作坊等。他是位多產的自由寫作人及攝影師,以其文章、照片及所舉辦的活動,為自然保護及環境教育出力。他曾參與撰寫或製作超過二十本有關自然生態、環境教育及綠色旅遊的書籍,並有近二百份中英文章,在香港、中國大陸、亞洲地區及歐美發表。

有關雀鳥拍攝的有用網址
生態協會

香港觀鳥會

漁農自然護理署

  • 後記
雖然筆者常常都路過九龍公園,不過卻不知道這地方是生態攝影的福地。單是訪問當天,就有一對鵲鴝在我們附近出現,距離不到一米,就連Samson都因距離太近而無法用那支長炮進行拍攝,鵲鴝的身形圓圓的,相當可愛,在市區都有較罕見的雀鳥品種,實在難得一見。有幸與Samson分享生態拍攝的見聞,都已難得,盼望未來的日子都可以向他指教。

(原文刊於2009年12月25日 《DiGi 數碼雙周》#193 DiGi Tal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