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

受傷

最近和友人聊天,說起香港人節奏很快,無論身心靈受了傷,都只求快速痊癒。即使付上不對等的價錢,也務求瞬間療癒,好像難以忍受傷口癒合過程中自然出現的痕癢。有些人認為,只要知道傷口在哪,好好保護就足夠,既然有快速的方法,為何要慢慢等它癒合?
 
說句實話,誰會喜歡承受痛楚?只要付擔得起,恨不得讓痛楚馬上消失。或許痛楚只是個訊號,告訴自己那個位置受了傷,讓自己好好照顧那個傷口,同時找出真正令你受傷的原因,痊癒後好好保護那位置,避免再在該處受傷。
有時,傷口會提醒你,底線在哪。傷過了,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底線並不如預設那麼低,讓你知道甚麼時候要好好保護自己。
 
當然,有機會是因為自己太敏感,較其他人更容易受傷。對於高敏族,還是最基本的「好好照顧自己」,找到與外界相處最適合的心態、距離,才是上策。

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

旅行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離不開放下平常忙碌的自己,享受當下身處的場景,拋開手機的資訊,活在新鮮的每個當下,好好體會當下的自己。
.
到達未知的中途站之前,經過這個綠草如茵的公園,遇上外表已經很美味的迷你麵包麻糬,順理成章造就今次的靜觀進食體驗。
聽著從後面傳來間歇性的過馬路訊號聲,感受微風輕撫皮膚的感覺,看著遠處的白雲飄著,忍不住把風景和麵包拍下來。
.
咬第一口圖中的牛油酥,鬆脆的聲音首先傳入耳內,伴隨甜而不膩的糖霜融化在口中,鬆脆的牛油酥接觸牙齒後化成碎屑,咀嚼後吞下第一口牛油酥,滿足感從心內散發出來,此刻的我一臉幸福的笑容😊
.
可能你心想,此刻在用手機的我到底身在何方?我坐在機場候機室內回味剛才的當下😉
希望身處香港的你,都能好好活在當下。

2018年10月25日星期四

與自己相處




這陣子靜靜的,大概在適應天氣的變化吧。
許多時候,我們忙著照顧好身體,卻忘記照顧自己的心靈。
和友人談天,大家都發現,除了躺在床上睡著之前,和自然睡醒那刻是定靜沒事在做之外,走路會聽歌,坐車會看手機,回家看書,就沒有完全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你對上一次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又是何時呢?

2018年10月20日星期六

工作上的幸運

無論係信念創造實相,定係你大腦分析後根據你過往曾選擇或你曾經著重的事物來決定你對甚麼產生注意都好,我想講既只係咁耐以黎,我喺工作方面都係幸運既一群。

所謂幸運,並唔係有咩權力或者搵咩大錢,而係一直都做緊啲可以發揮所長既工。
記得有人十年前同我講過,做咩工作都好,都要做到最專業,咁樣先可以令人記得你,爬上去都容易啲。
或者係我注意既嘢根本就唔係哩度啦,一直都無辨法將啲器材背得滾瓜爛熟,「專業」同我總係有啲距離。
細個其實唔算係個多嘢講既人,一直都無察覺自己表達方面比較擅長,畫畫又唔係攞A嗰堆,陰錯陽差讀完攝影就入行做咗記者,條路係順遂咁行。
好彩當時老頂畀咗個人訪欄目我負責,唔係可能完全平衡唔到啲咁技術型既分析文章。
係嗰陣先發現自己鍾意同人傾計,每次同人傾計,總有啲得著,將佢哋既嘢組織完寫返出黎,畀更多讀者睇到,好似幾有意義咁樣(你問我,會有幾多人真係會睇吖?我唔知咖)。

同樣地,做領隊嗰陣可以將自己識影相,加埋帶團技巧「周圍去」,都係有成功感同滿足感既工作黎既。
近哩年,開始跟科技教育嗰邊既採訪,更覺自己有哩方面既幸運,可接觸到唔同既人,將佢講既嘢組織完寫返出黎,其他人睇完又真係有意見或者回應嗰下,有啲出乎意料。
自問寫採訪稿仍然喺「小學雞」階段,講到尾,載體盛載既內容先係重點吧。

黎到哩到,我想講既係,同人溝通加埋分析表達相關既工作,就係一路發展落黎發現到可以發揮既嘢。
於是繼續喺哩方面發展緊,敬請期待。


2018年10月14日星期日

《解憂雜貨店》香港舞台劇版後感(劇透)—你的人生該由誰決定?




從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到去年的電影,以至最近中英劇團的舞台劇,都能貫徹故事的中心思想,將幾個人生議題向觀眾呈現。

雜貨店的老闆曾因太太離逝陷入人生低潮,卻因突如其來的煩惱諮詢任務,而獲得心靈寄託。

每當人們遇上疑難寫信尋求諮詢,他都會以自己那種「活出自己」及「過得幸福」的人生觀回應,因為他知道寫下煩惱的人,內心其實早已傾向做哪種選擇的決定,或許那些人需要聆聽者,或許需要多份勇氣去支持自己做出那個決定。其實,我們應該學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聆聽著那把來自內心的聲音,相信自己有做出選擇及實踐的能力。

然而,這輩子的人一般著重事情結果的好懷,希望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務求做出最正確的決定,而將自身面對的疑難交給其他人解決。
「鮮魚店的音樂人」的經歷之中,反映了普遍人會被社會既定的觀念制約,認為他應該繼承父親的鮮魚店。後來他獲得父親的體諒及支持,忠於自己的夢想卻久久未能正式出道,也會認為自己沒用。他因為演出後從火場救出兩個孤兒,雖在死前也無法當上專業音樂人,但卻讓那首還未作詞的《重生》有機會在後世得以流傳。事情發展隨時間推移,加上不同人對事情的詮釋,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世事哪有「最正確」這回事?

三十三年後,那三位誤闖《解憂雜貨店》的少年則反映社會現實,到底他們憑甚麼代老闆回覆別人,左右別人的決定呢?渺小如陌生人,也有機會因為無心一句影響其他人,不一定和地位相關。又,你的人生該由誰決定?相信每個人也會二話不說就回答「自己」吧。
最後那少年寄白紙的回信,雜貨店老闆覺得當事人既沒有地圖,又沒有方向,反而可自由地畫任何地圖,一切任由自己掌握。
說實話,誰會有一幅明確的人生地圖和路徑指引呢?就單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著,去更了解自己,做個喜歡自己的自己吧。

由於小妹很少看舞台劇的經驗,只能分享些感受。
整齣舞台劇的場景就如導演所說,依照故事亂中有序那般排列,進場坐下望向暗暗的舞台,靠近台前的大半部都由數張桌椅傢俱組成,旁邊圍繞各種掛著牛奶箱的街燈,後方的斜坡加上長形的顯示牌,感覺猶如火車站。背景的半圓就像太陽一樣。
演員也如故事般交錯出現,在沒換場景的情況下,每幕也由燈光作分隔,相隔三十三年的人都在同一幕出現,可謂貫穿整個故事。
那首《重生》就如整齣舞台劇的背景音樂一樣,在將近絕望(例如身處香港)之際,也要抱著「證明曾呼吸過這一剎」的信念,盡情無悔地過自己的人生。

P.S.感謝「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以及友人的「轉送」,小妹才有機會欣賞此劇。


2018年8月25日星期六

「未來」對你而言是怎樣的?


一整天沒出門的我,來到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參與他們的工作坊。
主持人讓我們就「未來」進行自由創作,由於開始的時間比較晚,我還是用細小的畫紙,和小時候才會使用的油粉彩,將我聽到「未來」這主題後,首個在腦海彈出來的畫面畫下來。
這帖子附上兩張相片,第一張有火箭的,就是提到未來的首個畫面。
當時的我,「看」到這個畫面的自己感到非常錯愕,心裡飄來批判的問題:我的未來怎會與火箭相關?
好像小朋友的畫作,可能是由於自己認為「表達藝術」與回歸內在小孩有關吧。
畫的時候感到有些遙遠,寧靜而又空空如也,有種離開與前進的感覺。
畫完第一幅之後,總覺得怪怪的,就把畫紙反過來畫了橫向的第二幅。
分享的環節,好像也是重要的部分,記得有位參與者的創作像是分解的粒子?她覺得我們之間的作品有些相似,其實我也有這種體會吧?

將這幅畫告訴身邊的人,也說「你都是外星人」,「回火星吧」,哈哈!
畫的時候沒太多思考,現在看著畫作,或許有幾個可能:潛意識認為未來「太空漫遊」很平常?熱愛自由的我想要離開地球?把兩幅作品並排,就會發現,第二幅是從太空船望出去的畫面,可能未來可以實現「欣賞整個地球」的目標吧,哈哈。


2018年8月13日星期一

你最近有甚麼目標?


如果有人問你:「你最近有甚麼目標?」你會怎樣回答?

今晚來到灣仔富德樓,參與【phoTALKgraphy】攝影X敍事實踐手法體驗工作坊,希望了解如何讓攝影與敍事治療結合。
工作坊開始,首要我們寫下一個最近的目標,那刻頭在痛,幾乎完全想不到最近有甚麼目標。最後在有限的時間,寫下了「自在地做自己」,這個虛無縹緲的「目標」。
接著,主持人就讓我們從手機找一張與讓目標最相關的相片。
看來大家應該都猜到,就是這張綠色行人過路燈的相片。這張相片是我前往工作坊前,原本想要拍下站著的紅色人仔與其倒映時,剛轉綠燈隨之拍下的。
然後,主持讓我們把相片因應實際接近目標的距離擺放,我選擇從「起點」到目標大半的距離,就像告訴自己,實際就在做,視乎自己的心態而已。

經過幾位參加者的分享及主持人的帶領,大致也初步知道怎麼把兩者結合了,仍著重參與者的分享及主持人對事件的問題發掘。
嗯,報導完畢。

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照顧好自己,從人類設計看自己



遠在十年前,小Sy已開始被友人敦促著我的個人發展,友人經過多番勸喻,已經進入放棄的狀態。
小Sy認為,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天賦特質,步伐也不可能模仿到與忙到每天只睡三四個鐘的友人相同吧。
後來認識了人類設計( Human Design ),才驚覺他就是五種類型之中最忙碌的顯行者( Manifesting Generator ),加上喜歡新鮮刺激的 3/5 人生角色,難怪他熱愛不斷嘗試,從經驗中成長,日日忙個不停。

嘛,小Sy可說是思考型的顯耀者,擁有發起事情的特性,卻沒甚麼特久力,用「三分鐘熱度」用形容最適合不過。
身邊的人不難發現我時常提起想做某些事情,最後卻無疾而終,大概已經見慣不怪。 坦白說,那些事情的確仍在我心中,沒有持久的行動力,慢慢形成一種慣性,就是想動不了。
「最近比較忙」,可能是你推卻別人的藉口,但最近真的比較忙,就容易讓沒有恒定行動力的我生病。

時刻照顧好自己,特別在生病時更要留意自己的需要。
病,當然要休息。
休息卻有許多種方法,例如親近大自然,讓身心靈回歸地球媽媽的懷抱。
看著藍天白雲,聽著海浪聲,感受著風溫柔的撫摸,把雙腳泡在海水之中,放鬆自己,是種自我療癒。

2018年7月22日星期日

接受當下的自己


如實地接受當下的自己,大概是小C最近的課題。

參加【吹海風・望天空@中環夏誌】活動的第一步,希望我們畫下或貼上想要放下的事物。
第一刻想起的事情經已和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有衝突……
於是,希時隨心畫了一個框,框框有時正告訴我們需要突破的位置在哪。
把顏色都填滿兩格後,開始想著如何處理剩下的空白,也許世界常常要大家填滿,就自然去填滿,避開剩餘的思考時間。
悖論( Paradox )這圖案隨之飄入腦海,而希思隨著每筆每畫,不知不覺地流淚了。也許,當下最想拋低的是每一個重複又重複的循環,包括重複著的日常。此刻回想那個當下,為何就無法想起最根本的每一次呼吸,其實亦有所不同。

嗯,小C最近迫得自己太緊了吧。
寬心,也要用來待己啊!

2018年7月15日星期日

若然未報,時辰未到。

近年,我常常笑言:「若然未報,時辰未到。」換言之,就是奉行「世間萬物各有其運行速度」的態度。
正如靜觀(或正念,源自 Mindfulness )的其中兩種態度:在過程中不強求得到某些東西或達到某種狀態的非用力追求( Non-striving ),以及容許事物以原來的面貌呈現,同時對自己感覺和限制抱持接納的態度。

相信有對自身曾經思考過的人,都曾經問過「自己是誰」、「人生有何意義」之類的問題。自小就從基督教學校長大的我,大概只會將一切沒答案的問題道理,都歸咎於上帝的旨意(嗯,用「歸咎於」無誤)或天父自有安排。
嗯,現在我仍相信一切自有「天父」安排,反正天父、上帝或神等等稱呼,統統皆指向相同的祂。
祂的安排將一切在剛好的時間點發生,例如當我開始用腦去思考所謂的信仰時,就出現兩個使我信念動搖的人。將自己的眼光廣闊後,開始接觸現稱身心靈界別的學説事物, NLP 和催眠也是當年流行的工具。接著,發現世事運作的原理大部分都存在催眠的成分,無論那些科學研究告,或是簡單到你購物的過程,都涉及催眠。

嗯,離主旨太遠了吧?自從接觸身心靈及泛稱新紀元運動這些事物,更個人的覺觀點信念足以癲覆(自己的)世界。
八年前,一首小克作詞周國賢所唱的《有時》,使我開始留意他們的作品,小克於幾年後曾寫過一篇有關人類設計( Human Design )的文章,可謂改變我近年的個人發展。
人類設計根據個出生年月日時,計算宇宙各星體位置當刻及大約前 88 日所發出的中微子( Neytrino )(別問我是三種中微子之中的哪 / 幾種)能量對個人 DNA 的影響,以繪畫出我們今生的人類設計圖。只要覺察自己,以適當的權威策略處事,身邊的事情自然能微調,人生亦會更順利。
基於人類設計的延伸(暫時用這個詞比較好)基因天命( Gene Keys ),我圖中的第一粒基因天賦就是 52 ,中文譯成靜止或平靜( Stillness )。有關這裏平靜的解說,提到我們在活躍( activity )與被動( passivity )之間平衡,以平靜的態度去發起行動,需要極大的耐心,及前文提及那些靜觀的態度。

剛踏入社會工作不久,我就被冠以「天然呆」的稱呼,基本上對此稱呼並沒怎麼的感覺,畢竟自小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做到大智若愚,當時呆也不過是個過種罷了。自從得知自己最大的天賦是靜止平靜,便順著自己的喜好,買書學禪繞,從前堅持每天畫一幅,漸漸就變成一種壓力(這算是 52 的陰影吧)。放過自己不久,發現新生精神康復會正為 330 靜觀推廣義工計劃進行招募,於是便跟隨心理學家學習靜觀。去年正式持有禪繞認證師的資格,未來希望能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為參加者帶來平靜的心,摒除累積的壓力,做到活在當下。
當然,我仍然抱持 52 的靜止能量,不會被時間催促著。

2018年7月9日星期一

太極平衡


每隔一段時間,我會畫些禪繞延伸畫,體會靜觀( Mindfulness )畫畫時的狀態起伏。
禪繞與靜觀背後的態度一致,練習時抱著一顆非批判、非用力追求的心,接納事情以原來的速度和狀態呈現。
最近和友人談論「入世與出世」的問題,最終以「活在當下」及「身心平衡」作結,於是就想以禪繞圖樣多畫一次太極圖案。
畫了太極圖案的壓線後,便開始作畫了。白色那邊以小妹最常畫的慕卡( Mooka )變體組成,由於它擁有一顆黑眼睛,加上頭大身細的關係,被稱為「好奇」。在畫好奇時,把眼睛部分黑的過程,察覺到自己有心急的念頭。
到了繪畫黑色的部分,選了重複的困惑( Quandary )圖樣,這念頭源於星期六在歷史博物館看展覽時,其中一些展品出現過的圖樣。落筆的剎那間,決定在中央開始,不太留意繪畫時有甚麼重複的步驟,就這樣一顆一顆地把橄欖畫上去,發現自己失神了,就畫錯了。嗯,此刻心裡就出現「非批判的心」這幾個字,唯有接納圖樣發展到此刻的狀態。
畫到一半,開始能按步就班,心裡數著一至六的口令去畫。
填滿後,為黑色部上陰影,就成了相片中的作品。遠看之下,發現起伏連綿的生命之花,教我讚嘆這幅傑作。
讀攝影時,記得翟 Sir 說過一句:最好的作品,就是下一幅作品。

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免費做 SPA


觀塘海濱長廊,最接近市區的呼吸空間
在晚間身處其中,望著飄浮的雲層聚散,燈火通明的對岸襯托著若隱若現的星星,隨風律動的海面就如情緒一樣起伏不停
一面感受著涼風,一面以靜觀方式步行,覺察身體感覺、思想和情緒,猶如做大自然SPA一樣

2018年7月5日星期四

Ctrl+F


到底香港地方細,還是上天總有安排?
近日在工作時重遇一個相隔十年沒見的朋友,正提醒我時日如飛。
換過卡片後,大家各自回到工作崗位上,望著「項目總監」的職位,回看自己仍是個記者,頓覺慚愧。
不過,正如當天受訪者提到,女生本來就傾向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只能說每個人的因緣際會各有不同吧。

說實在,我的確在事業上還未定性,當過補習老師、神秘顧客、外遊領隊,在迂迴的職業道路上,做得最長的行業,可算是傳媒這行。
友人問我,這行辛苦嗎?報導的內容屬於副刊的欄目,相比其他欄目應該算不上最辛苦。
只是,面對傳媒轉型,做過紙媒,又做過網媒的我,也難以看破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我了解,傳媒可以存在至今,收入來源大概可分三種:讀者付錢購買內容、廣告費及背後有大水喉。
網絡的資訊內容氾濫成災,已讓讀者吞不下,有幾多讀者還會付錢買內容?
大水喉現時大部分已染紅,最近就有傳媒的人手被大幅掉動,深度文章輕易就被瓦解。
餘下的廣告費,由於大家生活忙碌,讀者都比較喜歡看如 9GAG 的輕鬆內容,比較喜歡看完不用消化吸收的抽水內容,廣告幾乎都落入造作不堪的所謂網紅手中。

嗯,說到底,已被定義為屢勸不聽的我,大概在作準備,穩步地向著自療之路進發罷了。
Ctrl+F 的意思,就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如按 Ctrl+F 般容易地找回當下真正的自己。
(好吧,暫時是因為 Fb 未批准我改名的要求而已。)